邱梓轩课题组|Qiu's Laboratory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海南大学“三大改革”打开学生科研梦想的钥匙

在海南岛的南繁育种基地,有一位年轻人正挥洒着青春汗水,为守护中国粮仓努力着,他就是海南大学崖州书院2022级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马均懿。谁能想到,他在本科阶段就登上了国际知名期刊的舞台,实现了自己的科研梦想。而助力他逐梦的,正是海南大学的完全学分制、协同创新中心、书院制 “三大改革”

一场讲座,开启逐梦转折点

大一还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马均懿,一次偶然参加南繁精神讲座,彻底改变了他的求学轨迹。讲座上,学校南繁学院研究员曹兵团队在海南陵水的科研成果深深震撼了他——团队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破解水稻抗病密码,大幅降低纹枯病发病率。那一刻,田间实际问题与实验室科研探索在他心中碰撞出火花,让他对农业科研有了新的向往。

完全学分制,助力专业转换

海南大学的完全学分制改革给了马均懿重新选择的机会。他果断提交转专业申请,成功转入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加入曹兵团队李帅副教授课题组开始新的挑战。

三亚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科研条件,让马均懿深知自己肩负传承南繁精神、守护稻田的使命,带着对科研的热爱和粮食安全的责任感,他踏上了充满挑战的科研路。

科研遇阻,却从未言弃

科研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研究纹枯病菌对水稻细胞的致病机制时,马均懿和同伴们遇到了大难题。构造实验载体的任务,让他们在短短半个月内经历了七八次失败。每次失败都如冷水般浇灭热情,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无数次尝试后,他们终于成功构造出实验载体,得以继续后续实验。研究过程中,马均懿将病原菌效应蛋白比作“智能导弹”,形象地描述了其精准锁定水稻叶绿体并不断变异逃避宿主防御的特性。团队对430个丝核菌分泌蛋白展开筛选,最终锁定5个关键效应蛋白,这些蛋白不仅能让水稻细胞死亡,在烟草中也能产生同样效果,让团队摸清了病原菌的 “弹药库”。

成果发表,责任在肩

马均懿在曹兵老师团队的指导下以共同第一作者在中科院一区TOP 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发表了题为“Large- scale screening and function analysis of Rhizoctonia solani effectors target rice chloroplast”的论文。该文章揭示了纹枯病菌效应子通过靶向水稻叶绿体来影响寄主细胞过程的潜在机制。

在马均懿的科研路上,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别嫌实验服上常沾满泥土脏,这是大地的科研经费”,曹兵老师的话深深印在他心中。老师每周都参与田间实践,种植水稻、记录数据,再带回实验室分析在老师身上,马均懿看到南繁精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次反复实验、扎根田间的实际行动。同时,曹兵老师团队一直深入研究热带作物的抗病基因和分子机制,开发抗病品种,提升作物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损失,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协同创新中心,提供成长机遇

本科生就能加入一流实验室,在马均懿看来既不可思议又顺理成章。这要归功于海南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改革,为优秀本科生提供了加入协同创新团队、分配优秀导师的机会。李帅老师给予马均懿全面指导,培养了他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他找准未来方向。

如今,作为国家南繁硅谷建设重点区域的三亚,见证了无数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坚守。马均懿也在努力传承科学火种,扛起新时代使命。他牢记李帅老师“做一粒好种子,扎根大地,向阳生长” 的教导,已经开始准备第二篇论文,并报名参加生命科学竞赛,希望取得更好成绩,为未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马均懿的励志故事,已被人民日报客户端海南频道报道,收获了25.4万的浏览量,引发广泛关注。海南大学的“三大改革”,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像马均懿这样学子的科研梦想大门。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海大学子在改革的助力下,实现自己的梦想,在科研道路上绽放光芒!